由于目前家长们对儿童抽动症的认知还存在于表面,常常有人向抽动症公益网咨询抽动症的诊断标准,今天做了一个详细的整理,供大家参考。
抽动--秽语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1)起病年龄在2-15岁;
(2)同时伴有动作性和发生性抽动,特点为多发、快速、刻板、和不随意;
(3)病情波动、时轻时重、缓慢变化;
(4)主观抑制随可短期内减轻或甚至完全控制症状、但导致内在情绪的紧张,最终症状释放加重;
(5) 全神贯注于其他事情可减轻症状;
(6) 睡眠或过度兴奋时症状通常消失;
(7) 病程至少1年,有慢性迁延至终身倾向。
以下几项可帮助诊断为抽动秽语综合征,但不是必要诊断条件
(1)秽语;
(2)秽亵行为;
(3)模仿言行;
(4)重复言语。
通常是根据临床症状表现和是否有家族史来做出诊断。无论是运动或发声性抽动症都必须在症状出现1年以上才能下诊断。MRI、CT EEG以及血清学的检查可排除其他疾病所引起的症状。抽动症的诊断主要靠临床表现,目前尚不能通过血液或实验室检查就能诊断此病的方法。研究显示临床诊断比症状出现要晚,这是因为许多医生并不认识此病的临床表现。临床上将此病分为两类:简单和复杂型。简单型是指突然的发作、涉及少数的几组肌肉群的反复抽动。常见的表现为眨眼、耸肩、摇头、面部出怪相。复杂型则具有独特性,通常影响许多组肌肉群,表现为跳动、摸鼻子、触摸别人、淫秽言语、模仿行为或自残举止。
明确的病因目前尚不清楚,可能是遗传基因的缺陷导致脑内神经递制质如多巴胺、血清素、去甲肾上腺素的代谢异常。并不是所有的病人都伴随功能紊乱,但有一些病人可出现强迫症(如反复的洗手或检查门是否锁好);注意力不集中;学习能力下降(如阅读困难、写字计算障碍、五官知觉减退);冲动行为;睡眠紊乱(经常醒来或梦语)。这些功能紊乱往往更难以控制,且对病人和社会影响更大,这就需要病人、家庭以及医生共同配合、选择合适的药物或治疗方法。
由于这些表现通常很难解释,所以这些患儿经常在学校、家庭甚至在医生的诊所被老师、父母、伙伴误解。病情的反复也增加了医生做出诊断的难度。
抽动症的诊断标准
(1)症状开始于2-15岁之间;
(2)神经系统检查多无异常,部分症状能短时间自我抑制;
(3)除外风湿性舞蹈病(应检查血沉、抗链“O”、C反应蛋白)、手足徐动症、肝豆状核变性(应检查肝功、血浆铜蓝蛋白)等类似疾病。
(4)反复出现眼肌、面肌、四肢、躯干部肌肉多发性不自主抽动;
(5)喉部异常发音及模仿语言,模仿动作;
(6)以上症状轻重交替出现,感冒、腹泻、精神紧张或看电视时间过长,有时可使症状加重,入睡后症状减轻或消失。
以上就是关于抽动症的诊断标准(上),若想继续了解请点击抽动症的诊断标准(下)。
热2022-06-14
热2020-12-11
热2020-12-08
热2019-07-11
热2021-01-10
热2020-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