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动症多见于学龄儿童,2007年国外一项关于自闭症孩子共患抽动障碍的共患率为22%,而普通孩子抽动障碍的发病率约为1%~7%。抽动,其发病原因和机制十分复杂,诱因也不尽相同。抽动障碍的负面影响不见得是症状本身,而是该症造成的儿童本人以及周围人的情绪心理问题。也就是本身压力的表现。
部分抽动症的孩子通过运动训练会使症状得到缓解,但并非所有抽动症均如此。一般而言,随着孩子年龄增长,到了青春期及以后,抽动症状会自动逐渐缓解或消失,这与其脑功能发育的成熟有关,如大脑额叶的成熟会自然控制很多冲动或抑制行为。大部分抽动障碍病程相对较短,几个月至几年都有,但重症的孩子有可能持续到成年期,甚至成人后仍残留抽动症状。问题在于,孩子出现抽动症后对其本人、家庭以及孩子学习会带来诸多影响或麻烦,同时这种情况会使孩子合并其他类情绪和行为问题,如频繁发脾气、攻击行为、注意力不集中、自我意识不良、遭致同学讥笑或排斥、学习成绩下降、睡眠问题等。
抽动障碍的发病原因还不是很清楚,早先认为是与大脑基底神经功能失调有关,甚至一部分被证明具有遗传倾向。儿童的抽动症状往往是其自身的生物学因素和部分外环境刺激相互作用下导致的。说到外因,特别是与压力、强烈刺激、生活事件等因素有关。抽动症状的发作是下意识的,很难有意识地自我控制。
说到环境因素,值得关注的问题有如:早期母子依恋关系不和谐、父母期望值过高、过分超负荷早教、学业课业压力大、生活事件过频、人际交往不良或人际关系危机等,容易导致孩子形成所谓的急慢性“应激”反应,就是过度焦虑和恐惧导致的情绪压抑,这些经历有可能成为儿童早期的“创伤性体验”印刻在记忆中,在以后的某些生活经历或刺激有可能起到“扳机”作用,诱发抽动症状发作。
有些抽动障碍的孩子对生活环境的某些刺激特别易感,例如感冒嗓子发炎、过敏性鼻炎、游泳时染红眼病、眼睛或体力疲劳、惊吓或过度兴奋、肠胃不舒服、着凉、冷热交替过激,甚至睡觉落枕、吃辛辣食物等,都可能诱发抽动发作或加重症状,即所谓诱发症状的“扳机”作用。另外,长期过频地观看视频或依赖电子游戏也会加重抽动。需说明的是,一部分抽动障碍迁延未愈的话,有可能会发展为抽动秽语症,即所谓的妥瑞症。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和老师要学会如何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引导,学会如何为孩子减负减压。遵照医生的指导和对患儿生活和学习情况进行规划计划。以上就是抽动症公益网带来的抽动症相关内容,如有疑问或想进一步了解欢迎咨询作者;rzj337
热2019-07-11
热2022-06-14
热2020-12-08
热2021-01-10
热2020-09-27
热2020-12-11